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教学单位,具有很强的教学实力。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全院共有教职工7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6人),占教师总数34.6%;现有"333"工程培养人选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青蓝工程"骨干教师5人。 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13名。业已形成一支业务水平过硬,职称比例适当、年龄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主要承担针灸推拿、中医美容、运动医疗保健、营养与食疗、中西医结合康复等本科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承担本院的博、硕士研究生、辅修、进修生、跨院系课程共90余门。是针灸推拿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及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多年来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各层次针灸、推拿及养生康复专业人才。
第二临床医学院是在针灸推拿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学科点始建于1955年,在中科院学部委员、针灸现代教育创始人承淡安校长的带领下,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针灸专科医院。主编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首版《针灸学》教材。1957年,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开针灸现代研究之先河,主持针灸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其成果《针灸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获首届全国科技大会乙等奖。
由于如此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专业底蕴,几经数代人的努力,针灸学科从85年起就被确认为省级重点学科,1989年曾成为江苏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4年针灸学实验室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5年国家人事部在本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针灸学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验收。2001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目前,2004年成立的针药结合实验室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而局级重点学科建设更于2005年5月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期检查。
多年来第二临床医学院以针灸重点学科为龙头,不断拓宽专业方向,在人材培养、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文献整理、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外事教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处于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
长期工作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拥有现代科技发展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与发展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展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构想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针灸推拿、中医营养与食疗、中医养生康复教学优势和特色。
教学管理方面,结合针灸推拿、中医美容、运动医疗保健、营养与食疗、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等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一方面抓好教材建设,重视直观化、形象化教学,注意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注重基础教学,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做了大量工作,教学和实习医院逐渐完善和规范化。现有临床见习、实习基地(医院)80余所。使学生5年的临床总见习、实习时间达18个月。
学生工作方面,学院一直以培养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层次优的学生为目标,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立足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有效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基于该院专业技能性强的特点,确立并贯彻"驱浮戒躁、苦练内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努力营造"'推'陈出新、'针'创一流、 与'食'俱进、'康''健'完'美'"的二临文化。
学院发展过程中,一贯重视科研与开发工作。学院针灸研究所下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电生理研究室、组织形态研究室、生物化学研究室、同位素室和针灸临床研究室等,具有较为完备的研究设施,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是省内最大的针灸研究机构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开放性针灸实验室。
近三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局级、和省厅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尤其是部分针灸临床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针灸减肥、针灸治疗中风、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针灸治疗糖尿病、老年颤证、骨质疏松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及针灸延缓衰老等科研项目,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数十年来,第二临床医学院除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等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外,教学成果更是丰硕:为我国第一至第五版统编教材《针灸学》的主编单位,卫生部21世纪新教材《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单位,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以及新世纪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中医养生学》、《推拿手法学》、《中医药膳学》的主编单位和副主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