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198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工程专业目前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在2009年和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比中,该学科并列全国第二,全国第五。
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以及工程硕士点1个(纺织工程)。纺织工程专业2006年获批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010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国家第一批)、2012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获批“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建设点,2014年入选江苏省优势序列学科,2015年获十三五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数量、企业满意度等指标在国内纺织类高校中居于前列,为行业和企业所公认。
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卓著的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至2020年4月统计: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90人;其中9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专任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背景;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双创人才1人,省双创团队1个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六大高峰、省青蓝工程、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现有“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针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品数字喷墨印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功能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有纺织研究所、针织研究所、技术纺织品研究室、功能材料研究室、纺纱研究室、非织造材料成型理论与功能化研究室等2个研究所、13的研究室和5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拥有25000平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无锡第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纺织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纺织专业基础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纺织材料、纺织半制品、纺织面料测试)和纺织生产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纱线、机织物、针织生产实践基地;纺织品设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同时,本专业利用区域优势,在长三角与三十余家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签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学生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并完善了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合作教育经验,为“卓越计划”所要求的“一年企业实践经历”提供了保障。
学院目前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892名,本科留学生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423名。学生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特等奖、“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学院年平均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
学院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纺织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江苏省品牌专业,轻化工程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学院承担了教育部教学综合改革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建成国家级优秀多媒体课件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1门。在近年编写的30多部教材中,有9部被评为部省级优秀教材,4部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